筍崗
筍崗村東鄰深圳市火車北站,西接筍崗倉庫區,北鄰田心村,南接桃花園。轄區總面積約0.08平方公里。有建筑物217棟,大部分是筍崗原住村民,總戶數有9150戶,其中總人口18500人。轄區內有一個社區黨委;一個社區工作站和一個社區居委會。轄區主要單位有筍崗街道辦事處、筍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筍崗社區工作站、筍崗社區居委會、筍崗小學、太陽升幼兒園等單位。
地名溯源在羅湖區寶崗路筍崗村牌樓上有一副藏頭楹聯:“筍得甘露綠竹成林年年旺,崗映朝暉青山疊翠代代春”,她向人們描繪了千百年來筍崗村一帶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還表達了筍崗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從筍崗村的門樓往里走,是由上百幢多層樓宇組成的筍崗新村。再往里,在廣九鐵路一側,你會發現一處與眾不同的廣府建筑,這就是筍崗舊村,村民們俗稱“老圍”。這個“老圍”就是元勛舊址。它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洗禮,是深圳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完好的舊村落,1988年就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確定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筍崗村擁有600多年歷史。元王朝將亡時,筍崗開基之祖何真組織村民武裝保鄉里,并與東莞石岡人王成、陳仲玉等爭雄。何真初戰敗走麥城,逃到深圳北面泥崗村一帶避難,看中筍崗這塊綠竹成林的好地方,便在此開基辟地,取名筍崗村。他希望子孫后代像竹筍一樣越發越多。
今天的筍崗村以及元勛舊址、何氏宗祠等,都已“淹沒”在深圳各式各樣的現代化建筑群中,周邊的筍崗物流園區、彩虹大橋、火車北站等,大片的土地都曾是筍崗村地界。新中國成立后60年,筍崗村的變化可謂滄海桑田。昔日的山岡、旱地、水田和竹林已難覓芳蹤,600的歷史和60年的變遷見證了一段又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和當今這個欣欣向榮的時代。
姓氏來源筍崗是何姓村莊,他們都是明朝開國功勛東莞伯何真的后人。何真,東莞縣茶山鄉(今東莞市茶山鎮)圓頭山村人,元末當上鹽場的一個小官吏。時局動蕩,以母親年老多病為由棄官回鄉,聚眾自保。他和東莞另一名叫王成的豪杰有矛盾,而王成勢力很大,賄賂廣州府帥以“用兵割據”為由逮捕何真。何真只好帶著全家人從老家逃到泥崗附近的小山附近。 以此為據點,何真聯結泥崗、上梅林黃氏、皇崗村的莊氏、下沙村的黃氏等當時的宗族大姓,東山再起。在朱元璋派兵收取廣東之前,何真逐漸控制了西起蒼梧東連潮惠二州的大部分地區。可貴的是,何真從來不貪戀仕途,也無意割據稱王,自動歸順了明朝,嶺南的老百姓得以免除兵燹之災。因為這一功勞,何真被封為“東莞伯”,獲賜了大量的良田與錢糧。何真多次被明太祖朱元璋稱贊為識時務俊杰之士。此后何真和其子何貴還擔任了傅友德、沐英、藍玉三位驍將的開路先鋒和后勤部長,武力征服過“蠻煙漠漠”的云南。
洪武二十二年七月初六,何真逝世,享壽六十七歲。朱元璋親為文諭祭,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何真死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開國元勛涼國公藍玉被朱元璋以“恃功橫暴”的罪名滿門抄斬。襲封“東莞伯”的長子何榮因為曾經是藍玉的部將,也以莫須有的罪名開斬。何真之弟何迪因不滿而于同年五月聚眾造反,持續了10個月才被鎮壓下去。何真的八個兒子除何崇逃生之外,其余七子皆死于黨禍,何氏家族老幼咸喪,東莞伯何真之何公祠也被夷為平地。何崇一房從此山居島宿,潛形匿跡。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9)朱元璋駕崩,建文帝登基大赦天下,他才敢率子孫返回寶安筍崗村定居,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嗣后發展成4個村落。特別是何真四世孫何云霖創田宅、筑陂圳,造祠宇、修廟堂,建城寨式圍屋——筍崗老圍。深港地區何氏族人都自認何真第二子何華、第五子何崇之后。
元勛舊址明初筍崗何氏為紀念其祖先嶺南名賢何真而建。現存的元勛舊址是明朝中期何真四世孫何云霖興建,他把何真曾居住過的地方擴建為城寨式的村莊,占地約6000平方米,為全封閉式結構。最引人注目的是圍屋正前方書有“元勛舊址”粉紅色的石門樓,門樓連著圍墻,均由厚大結實的青磚砌成,四角有炮臺,放置火炮火藥的洞口約半尺見方。村里老人說,原來圍屋外還有護河。在元勛舊址一側,就是被稱為“廬江堂”的何氏宗祠。
“寶安只有3件寶蚊子蒼蠅沙井蠔十室九空人外逃村里只剩老和少。”這首流傳于當年寶安縣的歌謠,道出了幾次逃港浪潮對深圳這個邊陲小鎮的強烈沖擊。
改革開放前的30年,筍崗村像深圳許多大大小小的村莊一樣經歷了3次逃港潮。與其他村莊不同的是,筍崗村緊臨深圳北站,是三趟快車和出口活口貨車的休整集結地。于是許多村民利用這個便利逃往香港“撈世界”,為的就是擺脫一個“窮”字。
1957年筍崗村人辛勞一年的年終分配便是分配社里向國家交售公、余糧后的稻谷。由各家挑去自由市場出售再用賣糧所得現款去買些日常必需的咸菜、咸魚、煤油和鹽。這一年,筍崗村有30多名村民逃到香港。
第二次逃港潮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這一次,筍崗村又有50余名村民跑了過去。村里曾擔任過合作社負責人的阿仁在饑餓面前也萌生去意。他在一天晚上獨自逃到了界河南側。由于跑出去的大都是精壯勞力,導致生產隊長派工都很困難。
第三次逃港潮則是在改革開放前夕,筍崗村一、二兩個生產隊合起來只不過幾百口人這一次竟陸續走了120多人。幾次逃港浪潮累計卷走筍崗村200多人幾乎是清一色的主勞力。
外逃的村民大都是以茫茫夜色為掩護摸上暫停的運牛、運豬的專列貨車甚至藏在列車水箱中冒險隨車進入香港。還有人冒險偷渡連命也搭上了。如今,一些當年外逃的筍崗村民都回來安享晚年,問及當年的逃港動機,多數人的回答是“窮怕了!”
社會發展筍崗村七八十歲的老人們都記得,解放前,村民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家徒四壁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一位老人說,筍崗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都窮怕了。
“破四舊”、“文化大革命”、“割資本主義尾巴”等等都曾經是解放后“以階級斗爭為綱”年代里的“關鍵詞”。當時的筍崗村分為筍崗一、二隊。兩個隊僅有500平方米的平房式倉庫兩間,中型拖拉機1臺、手扶拖拉機3臺、耕牛30條和價值約1萬元的農具犁耙一批。這些家當合計起來折價總值不到10萬元。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筍崗人辛苦勞作一年所得也是極其菲薄的。年終分配如風調雨順的豐年10個工分勉強可達到2元錢在失收或欠收的年份10個工分值不了1元錢。有一年,筍崗二隊的年終分配每10個工分僅值可憐的3角6分錢。除了一些村民有香港親屬接濟,生活勉強過得去以外更多的村民省吃儉用地挨日子家里難得傳出歡聲笑語。
據統計解放后至1979年的30年間筍崗村民新建的私人住房僅有11間平均每3年才建一間。那個年代村里的公共設施和衛生條件也相當惡劣從老圍至原新村那段長不足500米的村道便有13條污水橫溢的小水溝蚊蠅亂飛,臭氣熏天,須掩鼻而過。筍崗村的不少老人都還記得當年社會上流行這樣一副對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言外之意是缺“一”(衣)少“十”(食)沒“東西”,人們的生活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筍崗村60歲上下的共和國同齡人多是何真的24代傳人也是60年村史的親身經歷者。在他們的記憶中,除了生活的艱辛,還留下了許多童年的美好回憶。許多年齡相仿的同村小伙伴幾乎是天天糾集在一起,掏鳥窩、逮田雞、捉塘虱,別有一番野趣。在成年后,大家整天與水呀泥呀尿呀糞呀打交道,起早貪黑、又苦又累地忙個不停可一看到田地里茁壯成長的莊稼看到生產隊曬谷場和家里堆滿小山似的勞動果實,都認為值了。這就是筍崗莊稼漢的本色。
1980年,筍崗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這一年,筍崗村所屬筍崗一隊、筍崗二隊合并為以自然村為基礎的新的筍崗大隊;這一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筍崗大片農田和土地開始被特區政府征用。而當時的筍崗大隊,大大小小的固定資產算到一起大概只值10萬元,而且還有6100元的債務。
不少村民議論說,土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賣掉了就等于捆住大伙的手腳,封住眾人的嘴巴。長此下去,我們只好在家里愣呆著,伸長脖子等死!而國家征地補償給村里的好幾百萬元巨款如何使用,也令人撓頭。
“這筆錢不能分,要用來做生意辦工廠,要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當時,特區政府鼓勵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招商引資搞“三來一補”。看準了行情的筍崗人說干就干。
1981年10月,一名筍崗大隊干部介紹了一位肖姓女港商前來洽談辦廠事宜,第一次與港商打交道的筍崗人抓住了機遇,雙方交談甚歡、一拍即合。在不到半月的時間里大隊干部又與港商多次面談,共同商定在筍崗辦一間來料加工的毛杉廠,原料來自香港,廠房面積約300平方米,招臨工40~50名,月薪在400港元到500港元之間。
緊接著,筍崗大隊任命了農民出身的第一個廠長也是筍崗有史以來的第一任廠長——楊起樹。他正是筍崗第一家“三來一補”工廠的牽線人。在鞭炮聲中,“進記毛衫廠”熱熱鬧鬧地開張了。
隨后,其它的來料加工合作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落戶筍崗。村里蓋起了1500平方米的廠房辦起了手袋廠、五金廠,塑膠廠,接著還利用舊房辦起了制衣廠。1982年筍崗大隊的年終純收入達39.96萬元,比上一年有大幅度的增長。
1984年初筍崗大隊改為行政村。1984年底,筍崗企業公司成立,它是筍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下的經濟實體。到1988年筍崗企業公司已擁有注冊資金650萬元。1986年8月18日筍崗村委綜合大樓落成,命名為“金崗樓”。1987年4月,筍崗村建成西班牙式村民樓63棟,部分村民喜遷新居。1991年,容納了200多棟獨門獨院村樓的筍崗新村建成,羅湖區的五套班子都前往祝賀。
據了解,筍崗村的紅線用地內已經建得滿滿當當,這個都市里的村莊如何寶地寶用拓展發展空間,是筍崗人今天面臨的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
就在筍崗村一門心思發展“三來一補”的時候,在他們出讓給特區政府的土地上,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倉庫也在迅速拔地而起。這個由寶安北路、筍崗路、梅園路等干道合圍而成的區域,就是后來被譽為“天下第一倉”的筍崗倉庫區。從前的山岡、農田,現在早已是倉庫林立、各類批發市場扎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旺地。人才市場、汽車市場、家具市場等應有盡有。這是讓筍崗人始料未及的。
筍崗倉庫區規劃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自1982年開發建設,先后建成大型倉庫80多棟,總建筑面積90多萬平方米,臨時堆場約5萬平方米;另有保留的約10萬平方米待開發空地,區內有總長12.7公里的三條鐵路專用線與廣九鐵路連接。在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該片區作為全國最大的多功能現代化商業化倉庫區和全國首個出口監管倉庫而聞名海內外,年貨物吞吐量最高時達400萬~500萬噸,被稱為“中國第一倉”,為國家外貿進出口和保障香港活鮮產品供應做出過巨大貢獻。
隨著深圳經濟的飛速發展,昔日城市邊緣的筍崗倉庫區逐漸成為深圳城市中心區一部分和未來商業的黃金地段。其原有的倉儲功能和建設水準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也不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要求,片區內的企業和建筑物的功能也在紛紛轉型。許多大型物流企業看中了這地方,爭先恐后搶灘入駐。
2000年9月出臺的《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正式將筍崗物流園區-清水河物流園區確定為我市重點建設的六大物流園區之一,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物流園區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成員單位包括市相關職能部門和羅湖區政府。深圳市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也是惟一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區的現代物流園區。園區總規劃用地面積4.738平方公里,其中筍崗片區規劃用地2.366平方公里。2006年初,羅湖區決定設立深圳市羅湖區筍崗-清水河物流園區管理辦公室,以加快推進園區建設。
2015年6月12日上午,“招商?中外運筍崗城市更新項目”在羅湖區正式奠基,該項目投資額上百億元,總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未來將打造為集超甲級寫字樓、高端時尚商業、高檔公寓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滿足進駐企業與住戶便捷出行要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