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條熱搜,給我看得有些恍惚——
要知道,自199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宜家在中國的年均擴店數量還不到2家;
而就在兩個月前,宜家剛剛關閉了貴州唯一一家門店。
算上楊浦商場,這已經是宜家今年關閉的第二家門店了。
連續24年不閉店的神話,一朝被打破不說,一閉還連閉兩家,宜家扛不住了嗎?
仔細了解了一番,圈主發現這家“宜家”,和我們以往認識的不太一樣——
PART ONE
閉店:史上“最沒存在感”宜家
大眾記憶里宜家,總是從容坐落于城郊,占地廣闊、標識醒目,藍天白云之下,自成一道風景線:
而位于上海楊浦區五角場附近的這家IKEA,沒有獨立空間、沒有鮮艷設計,只有一塊露天廣告牌淺掛樓層之上,有種說不出的“局促”: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要是不特地導航來此,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會想到,這里竟還藏著一家宜家,就連很多本地人,聽到消息都驚訝:
原來宜家還有楊浦店?
直到閉店才被人知曉,可見楊浦宜家存在感之低。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它,誰讓其所在地是在上海呢?
一市坐擁 5 門店,連首都都沒這樣的排面:
和其他幾家店相比,楊浦宜家可謂是“賣場屬性”最強的一家,不但面積僅有常規門店的1/3,還沒有自己的“物業”,僅以入駐形式淺居于國華廣場一、二層,類似常見的無印良品門店。
作為“國內首家開進購物中心的宜家門店”,楊浦宜家的閉店,被很多專業人士視為“宜家在中國探索‘小型商場’本土化的失敗”。
但在大多數網友看來,楊浦宜家“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選址有問題”:
“這家店地理位置有問題,五角場到新江灣城之間無數地鐵站,這家愣是一個地鐵站都不靠,而且開車也不方便,那個位置一直沒搞清轉彎怎么轉”。
PART TWO
轉型:你不知道的“斜杠”宜家
而除了楊浦宜家的“不一樣”,事實上的宜家門店,也并非全是千篇一律的復制粘貼。
除去宣布關閉的貴州、上海兩家門店,宜家中國還運營著32家標準商場、1家城市店、2家體驗店和6家薈聚中心。
所謂「標準商場」
,即我們開頭所說大眾印象中的“郊區大倉庫”宜家,逛吃一體,但是往往需要驅車而行。
而唯一一家「城市店」,卻一反常態盤踞城市中心最繁華地段:
同樣坐落于上海,但它比宜家楊浦店這樣的“小型商城”更迷你,僅為標準商場大小的 5%—10%,半個小時就能逛完一圈;
在有限的空間內,陳列商品有選擇地控制在了3500件,其中能被消費者直接帶走的,僅有一半不到。
同樣可吃可玩,但宜家城市店整體小而精致,相比賣場,它更像是一家隨時能去逛逛的“宜家生活體驗館”。
但宜家的「體驗店」
,又是另一種玩法:
如果說,城市店是靠“小物件”打天下,那么體驗店則是靠“大家具”守天下。
因為宜家體驗中心的“前身”,即宜家訂貨中
心,旨在為為消費者提供“線上下單,送貨上門”的便捷服務。
這里主要展示的是宜家風整體家居環境,陳列商品以床、桌、柜等大件為主,和標準商場相比,它更精簡,也更靠近市中心位置。
而消費者所能“體驗”的,除了宜家式的生活氛圍,還有品牌升級后所帶來的智能購物模式。
無論想要商品是否有在店內陳列,都可借助現場擺放的互動體驗屏實現線上訂貨。
簡單來說,宜家城市店和體驗店,既是傳統倉儲式賣場的拆分體,也是品牌試水線上線下互通、向市中心邁進的試驗體。
那么,「宜家薈聚中心」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如果把以上內容,看作是宜家對自身的“精細化運營”,那么薈聚中心則體現著宜家在線下零售領域的野心。
它不僅僅是商場,還是包含寫字樓、公寓、酒店在內的全業態大型綜合體。
國內已經建成的宜家薈聚中心有
無錫薈聚
北京薈聚
武漢薈聚
長沙薈聚
哦對了,去年長沙薈聚開啟旗下500套公寓銷售程序時,還因“宜家賣房”上過熱搜:
誰能想到,當我們因宜家關閉一家門店,開始擔憂它是不是走下坡路時,
事實上的宜家,早已在中國布下一張商業大網:
10座薈聚購物中心正按計劃拔地而起,計劃2030年建成13-15家。
其中在建第十家,據稱總規模約44萬㎡、總投資約80億元的“全球最大宜家薈聚中心”——
好巧,又是在上海呢!
(上海宜家薈聚中心效果圖)
既要忙著向城市中心進發,又要考慮線上線下一體化轉型,同時,還要忙著開發商業綜合體,宜家的野心,才不是開幾家店那么簡單!
它想要的,是更靈活而有韌性地適應中國市場。在這過程中,無論它做怎樣的嘗試,都必然伴隨著成功與失敗。
而無論哪一種結果,對于品牌來說都只賺不虧——
至少,話題度拉滿了不是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