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現下在對孩子的教育潮流中,家長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將“錢”引入進來,爸爸媽媽們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精心培養,讓孩子從小就有經濟頭腦,但是卻在方式、方法上有偏差,父母這樣不恰當的引導,實質上只是讓孩子看到“錢”的表面作用,在加上父母理念的偏頗,使得父母和孩子都偏離了關于“財富教育”的初衷。
撥開金錢的神秘面紗,孩子的金錢教育應該是什么?
想要理解孩子的財富教育的實質,大家不妨和我一起做一下階梯推演,來看看自己對孩子金錢教育達到了什么級別:
三級:錢-------就是勞動力。確切的說,錢是社會底層人民的勞動力,又或者說是農民的勞動力,能夠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物質資源
二級:財富------“財”指“儲備金”、“金融積蓄”、“銀行存款”;“富”指“家屋充實”。“財”與“富”聯合起來表示“吃、用的東西多,還有多余的金錢”。 對人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財富,這是人們對財富的初級認識。 金錢、財富、財產,特別是它們的積累、保留和使用。
一級:金融-----金融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是使用金錢和有效創富的綜合能力。
綜上,我們可以將孩子的財富教育理解為,是引導教育孩子由對金錢表面的觀念理解、再到對財富的認識、最后可以科學運用的一種綜合能力,也是應該引導孩子應該具備的素養,這就是簡“財商”。
“財商”的實質是什么?
“財商”最早是在美國教育家、投資家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的著作,《窮爸爸富爸爸》中提出的:“財商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指標。”財商是讓我們正確認識金錢,能夠有自己的財經概念和風險認知,通過自己的理解力,在各種各種財境下能運用技能、動機和信心,作出有效決策,提高個人和社會的經濟利益,并能夠參與經濟生活。所以,“財商”也被很多人稱為“財經素養”,因此,從孩子財富教育的角度來說,它更偏重孩子對孩子個人財富的創造力,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具體來講,財商應該包括觀念、知識和行為三個方面:
1. 觀念是指對金錢、財富及創造財富的認知過程
2. 知識是指必不可少的知識積累,儲蓄知識、投資知識、法律知識等
3. 行為是觀念的表現載體,是觀念和知識在實踐中的展現,突出表現為個人在理財過程中 的自我突破、自我激活、自我控制的素質和能力
由此可見,財商是一種創造財富的能力,和財富思維體現,所以作為一種綜合能力,財商可以后天挖掘和培養。
培養和挖掘孩子財商的原則
1. 理性的金錢價值觀
對于金錢的價值的教育引導,多數家長的方式是有些偏差的,父母對孩子金錢的教育基本都停留在“父母掙錢不容易”“賺錢是辛苦的,要珍惜”或者是另一種情形,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就行,只要是錢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孩子對錢的概念或許只是在與人攀比各種用品、衣服、鞋子時的一種觀念感受。現孩子交流情感與溝通,也變得各種銅錢味十足,交換禮物、約飯請客、k歌逛街,似乎在這些情境中做到最佳,就是一種人生的成功。
作為父母要引導孩子正視金錢的價值,我們是需要金錢來獲得一些東西,既然錢能換來商品,就意味著它是附屬于各種物品之中的,就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家人的關心與愛護,朋有的扶持與幫助,這些都是錢所不夠換來的。我們重視金錢,但是不盲目的崇拜金錢,就是理性金錢觀的第一步。
2. 恰當的勞動致富觀
古語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就是要父母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去賺錢。很多家長為了更好的培養孩子勤勞致富、踏實肯干的性格,早早就開始與孩子做勞動、金錢的交換,比如洗碗給20元、拖地給15元、整理自己的衣物給10元等等,各種勞動明碼標價,看似有償的勞動,并沒有什么不妥,但其實父母這樣的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并不恰當,因為“勞動是指勞動者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是精神與物質結合體,更加強調過程,父母獎勵性的勞動致富,孩子一開始的初衷就過于偏重“物質”,所以并不恰當。
恰當的勞動致富觀,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的教育引導中,告訴孩子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是不勞而獲的人,現在努力的學習將來就多一分的機會,知識是充實自己的最后途徑,靠自己的能力來獲得金錢是最被認可的。
3. 低碳環保的消費觀
客觀上來講,孩子的是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的,但是卻無法與消費脫節,或者換到父母的角度來分析,一個家庭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是消費在了孩子的身上,現在物質生活的提高,家庭水平的提升,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照顧與優越的條件,無形中讓孩子過分嬌慣起來,吃穿用度一定要最好的,養成了不良的消費習慣,再者,孩子的在面對琳瑯滿目的東西時,會缺乏自制力,產生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進行一定范圍為和程度的教育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減少鋪張浪費和攀比所產生的不必要消費,簡言之就是“低碳環保”的金錢消費觀。并簡略將部分理念和觀點總結分享給大家:
第一,量力而為,適度消費的原則。告訴孩子“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進行消費。”
第二,不跟風盲從,理性消費的原則。告訴孩子“消費要根據自己具體的需要,消費是為了更好的滿足方便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為了迎合大眾的眼光評價。”
第三,低碳節約,但不盲目抑制的原則。勤儉節約強調的是不要浪費而不是抑制消費。
4. 有意識的金錢理財觀
早在1944年 ,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就提出了關于孩子財商教育的階段性目標:“早期要學習錢的來源、各種用途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錢,意識到儲蓄對未來生活的重要性;中期要了解影響人們的消費與儲蓄的因素有哪些,學會提高個人理財能力;后期要掌握使用基本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與儲蓄。”
西方現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卡內基這樣說:“在每個家庭的孩子身上都潛藏著我們所渴求的未來企業家的素質,問題全在于我們如何發現、挖掘和培養他們。”
很多人贊成給孩子培養智商、情商,認為這樣孩子的就會在這樣培養的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其實培養孩子的“財商”,將金錢相關的教育持續于孩子成長的整個時期的,可以理論于實踐相結合,及有目的性又有參與性,是對孩子思維能力最好的鍛煉
5.適當的金錢分享觀
羅契夫說過“蔑視財富的人很多,但懂得施舍財富的人卻很少。”所以在對孩子的財商教育時,告訴孩子金錢是有“道德感”的,而分享就是具體表現形式。作為父母可以以身作則的來引導孩子:
首先,日常的“積攢”,將日常生活中的書籍、紙張、塑料、金屬等可以回收利用的積攢起來,送給需要的人胡奧這轉換成零錢。
其次,日常的“捐贈”,父母孩子可以教育孩子一起將自己閑置的東西、衣物、玩具、用品等進行捐贈,將自己的“金錢”一另一種形式分享出去。
最后,自身的“分享意識”,孩子是家中的重心于焦點,離開家庭與家人的呵護,孩子要于更多的人去接觸、交流、一個懂得分享自己財富的人,是自帶光環的。
理性的金錢價值觀,是要父母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認識錢,以及如何獲取、使用和支配,這直接影響這孩子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也許世界上99%的東西都可以用金錢來換得,但還有1%的東西是更珍貴的,而這1%就是父母對孩子“財商”后天培養和挖掘,引導他們正確認識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科學地規劃人生,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寶媽們,你們有關注過孩子的金錢觀培養和財商培養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