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瓷器收藏里有一個品種極為另類,又極為少見。那就是孔雀綠,又稱孔雀藍。還有衍生品種,如孔雀綠地青花,孔雀綠素三彩,孔雀綠地五彩等。之所以命名為孔雀綠或孔雀藍,是因為這種顏色極其類似于藍孔雀或綠孔雀羽毛的顏色。所以一出世就被這么稱呼。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孔雀藍又稱“法(琺)綠釉”“法(琺)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種以氧化銅(CuO)作著色劑、以硝酸鉀(KNO3)作助溶劑的藍綠色調色釉。有兩種方法燒成。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一種是在已經高溫燒成的素胎毛坯上再涂上孔雀綠,入窯二次中溫燒成。這種技法由于溫度不夠高,胎釉結合不好,時間久了容易造成胎釉分離,剝落。元代磁州窯的孔雀綠地黑花瓷器,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多造成脫釉。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第二種技法是在高溫燒成素白瓷胎上上釉入窯低溫燒成。由于有一層透明白釉成分和孔雀綠釉可以較好的結合,所以相對而言比第一種方法效果好,和后世其他品種的低溫色釉如黃釉的做法比較接近。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孔雀是鳥類中最美的鳥之一??兹赣鹈念伾怨乓詠砭蜕钍苋祟愊矏邸W钤绲奶烊豢兹杆{或孔雀綠除了孔雀石還有綠松石。我國早期二里頭(疑為夏朝)遺址就出土了綠松石龍型器和其他綠松石器,極其精美,堪稱孔雀藍色文物瑰寶。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除了綠松石以外,孔雀藍文物還有琉璃器。這種琉璃并不完全是我們現在的玻璃,而是一種人造寶石,又被稱為佛家七寶之一。對于琉璃器類文物而言,今人最熟悉的莫過于蜻蜓眼。這是一種戰國時期開始流行的琉璃珠子,目前在古珠收藏界頗受青睞。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最受皇帝寵愛的孔雀藍文物非銅胎掐絲琺瑯不可。這種在銅胎上用銅絲焊接出花紋,再在花紋內填滿各色琺瑯釉的銅制文物,由于大多大面積使用孔雀藍為地子,又由于明代景泰皇帝時期制作最精,又被民間俗稱為景泰藍。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景泰藍文物其實在元代就已經出現在宮廷了,不過當時稱為“大食窯”,因為這玩意本來就不是中國制造的,而是來自遙遠的阿拉伯地區。由于唐朝我國把中東阿拉伯帝國稱為大食(又分為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后來就一直沿用大食這個名稱到元代。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其實這種孔雀藍顏色極其類似天空的湛藍色,宋金時期北方磁州窯燒制的孔雀釉一般多為孔雀綠色,顏色暗沉發綠,目前筆者尚未見到孔雀藍色。而元代磁州窯或許就是因為蒙古統治者的喜好,燒成了色如藍天的孔雀藍色。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孔雀藍的發色據研究是銅的發色,這個可能是和硫酸銅,醋酸銅,氫氧化銅一類礦物呈藍色的原理是一樣的。加入硝酸鉀,氧化銅在800度中溫下在還原氣氛下與一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可能是形成孔雀藍顏色的主要原因。硝酸銅也是藍色的。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在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發現了明宣德孔雀藍地青花的殘器,現已修復。成化,正德均有此品種。和元代相比,此時的孔雀藍地青花胎釉結合好,不容易剝落。但傳世品極少見,可能是因為這種釉燒制起來困難大的原因。但目前對于孔雀藍孔雀綠的研究尚屬于陶瓷研究的空白點,等待有志于此者加以披露。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孔雀藍辨識很明顯,但孔雀綠和瓜皮綠則差異較小。一般來說,明代孔雀釉以藍色居多,宋元時期則綠色居多,不過不管什么發色,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釉。有民間傳說柴窯就是孔雀藍色,也就是所謂天青色,但目前未見到科學考古發掘之實物,暫時不予評說。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不論孔雀藍還是孔雀綠,清代以前的這種色釉都屬于名貴品種。存世數量極為稀少。其他的孔雀藍色文物,也極為珍貴,值得收藏家研究和珍藏。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不限于瓷器,歡迎關注瓷器鑒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鑒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鑒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